轉自大陸的一篇好文章,關於修行的
不妨參考參考
在如今的修行領域,人們強調“實修”——這是個好的修行觀念。 但什麼是實修? 人們常常說它,時刻記掛著它,但未必知道它是什麼。 什麼是實修呢? 是不是每天只有打坐、冥想、練習瑜珈或觀呼吸才叫實修呢?以我的經驗是:當你問我什麼是實修時,我想問你的是“什麼不是實修”?
我們一直說,這是實修,那是實修,但什麼不是實修? 那些修行中“過來的人”認為,生活處處是實修,活著就沒有不是實修的。 無論你有修行意識或沒修行意識,實質上,你都在“修行”。 沒有人不在修行,人人都在修行,六道中的眾生人人在修著,即使它們不知道。 所以,當我們說“我在修行”時,想想誰沒在修行?修行並不是一種特殊的“事業”,它是最普通的事業,整個宇宙裡所有的存在都在進行這項事業呢。 只是有的知,有的不知罷了。 修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,知道自己在修行的人也不必有什麼優越感,不知道自己在修行的人也不必有什麼自卑感。 修與不修,平等。 而實質我們都是在修——沒有人未在實修。
覺知、念頭和快樂——修行的要領、對象和目標
若說修行,修行中的重要要領是“覺知”,重點對像是“念頭”,重要目標是“快樂”。 修行中有很多具體的“術”,這樣的或那樣的,不必重視那些花樣,注重那個實質或精髓。 各種修術的實質和精髓是“覺知”,有人也稱為“觀照”,也有的叫“覺察”。 但不管叫它什麼,本質一樣。 不管你是什麼修行,如果你的修行方法和覺知無關,那麼你都修“偏”了,或者你都沒在修。 “覺”是喚醒你醒的一個重要方法,在覺未睡,無覺沒醒,如果你失去覺知就等於你沒睡醒,你在夢裡呢。 如果你有覺知了,就等於你根本沒睡,你醒著呢。 佛陀把修行叫著“醒覺的過程”,那是一種訓練不失去覺知的方法。 為什麼要訓練不失去覺知呢? 因為你有覺知你就不會輕易陷入無明之苦,如果你沒覺知你很容易進去,所以佛陀教導的重點是“覺知”——無覺知覺,得覺不失。
所以,無論什麼修行方法,覺知不偏離或丟開。 若你的修行和覺知或觀照無關,那麼你根本就沒在修行。帶覺生活——帶覺買菜,帶覺做飯,帶覺趕集,帶著看花,帶覺呼吸,帶覺觀察念頭,這都叫修行,也都是實修。 如果沒有覺知的品質在其中,即使你打坐,即使你的冥想,即使你做出很美的瑜珈動作,對不起,那也是你沒在修行。 所謂“沒在修行”,是指你無覺知而行。 記住“覺知”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啊。 無論什麼時候,修行不能離開覺知。
這是修行中的重要要領。 那麼修行中的重點對像是什麼呢? 我的回答很乾淨利索:念頭。 因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有為念頭所造,一切苦為念頭所造,一切幻相還是為念頭所造。 心造萬法,念頭變現萬法。 一切具體都是“念頭”所為,如果修行不修念頭,你沒有根子上或點子上修行。 諸苦為念所造,眾幻為念所生,如果你修行為離苦得樂,你不在念頭上修,你在哪兒修呢? 過去修行的大師沒有這樣明確的說過,因為他們沒有清晰的覺悟到這。 現在我明確的提出來——修行的重要要領是覺知,重點對像是念頭,重要目標是快樂(恒樂)——請記住我的話。
對待念頭的三種方法
我說在念頭上修,或說,修行的重點對像是念頭。 如何對念頭用功呢? 兩個辦法:一是覺它,這是內觀的方法,是佛陀以來人們一直使用的正確方法;另一個是質疑那些讓你不安或痛苦的念頭,這是“對念頭做功的方法”——調查內在信念故事的方法。 這兩種方法是對待念頭的最簡最純最有用的方法,其它再關於念頭的花樣方法可以不必多問。 如果一個痛苦的念頭來到了我們的意識,去觀它,如果因觀那痛苦的念頭云團消散了,很好;如果觀它它還是在,觀它它也不能像陽光照耀一塊冰一樣地融化消散,那麼怎麼辦呢? 質疑——砸碎它。“質疑”就是一種砸碎冰的方法。 是除了用“照耀(覺照)”讓冰融化消失的方法之外,另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。
這是對待念頭的兩個很有效的方法。 除了這兩種方法外,作為去苦得樂——從念頭上著手達到這個目的的——還有一種另外的方法,它是:種植正念的方法。 所謂種植正念,就是在你的心上大面積地種植正向的念頭,以取代負向的念頭——用正念覆蓋負念,這是一種用花朵代替荒草的治理心田的方法。 這個方法也很有用,記住它。 對付念頭,前兩種是“破”的方法,這一種是“立”的方法。 如果善用這三種對待念頭的方法,破立結合,用功至甚,沒有不能從念頭纏縛中出來的。 明確了修行的目標,找到了修行正確有效的方法,修行雖然是一個心智上的事,但它已是一個體力活了。 勤勤修習,老實聽話的人容易到達目標解脫。 願想解脫的人們,立定在“念頭”上用功。
恒樂——修行的目標
說完了修行的重要要領、修行的重點對象,再說一下修行的目的或目標。 關於修行的目標或目的,有人說是解脫,有人說是了生死,有人說是去苦得樂,有人說是斷輪迴,有人說是涅槃。 但修行的目標或目的到底是什麼呢? ——很簡單,快樂。 但注意我這裡說的“快樂”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快樂。 普通意義上的快樂,是頭腦上的快樂,是需要被滿足時心的體驗。 它是一種“有”的結果,這種快樂不徹底,因為它賴依於“有”,當“有”消失時它將不快樂,甚至這種快樂還是苦的根源。 所以,我說的快樂,不是指這種快樂。
我說的快樂是什麼意思呢? 是什麼樣的快樂? 了無所得的快樂,認識到真相的快樂,見識到“空”的快樂,是佛陀所說的“恒樂我淨”中的快樂的快樂。 這種快樂不是建立在有上,而是建立在沒有上。 它是一種你認識到“沒有”時的快樂,而不是一種你得到“有”時的快樂。 得到“有”時的快樂是一種欲的快樂,見到“沒有”時的快樂是一種超越慾望的快樂。 諸佛所指給我們看的或領我們所要達到的,正是這樣一種快樂。這也是我這裡所要說的快樂。 記住,修行的目標是為了獲得這種快樂。 當你獲得了這種快樂,那些了生死啊,悟無所得啊,斷輪迴啊,涅槃啊,就自然得到了。 它們互為對方的因果,一個達到了另一個也必然到達。 修行的目標是什麼? 不要糾纏那些名詞——什麼涅槃啦,斷輪迴啦,了生死了……,很簡單,就是為了獲得快樂,佛說的恒樂。 修行的目標是找尋那種恒樂,或說,讓那種恒樂來找你。 這就是修行的目標,就這麼簡單。
另外的修行方法:打坐、冥想——的目標或意義
常常人們認為,只有打坐、冥想或做某些特殊的姿式才是修行,這已經偏離了修行的認識。 但打坐、冥想又是為什麼呢? 它有什麼意義? 關於對這的認識,人們又偏離修行的意義一步。 有人暗地裡說,打坐是為了找尋“靜”的狀態,冥想是為了遇到“超越”的狀態,種種修行是為了達成“物我兩忘”或與神或與天地的“合一”狀態,— —真是這樣嗎? 我的看法和這不同。
我的看法是:人們透過打坐、冥想,去體驗到“物我兩忘”或合一的特殊狀態或感覺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,它就好像你透過喝酒來到達某種欣喜愉快的狀態一樣。 沒有任何一種“狀態”是永遠存在的,假如你費盡千辛萬苦找來的狀態不能保持,那找尋還有多少意義? 大師們教導我們打坐或冥想,去遇到這種狀態,那不是讓你待在這種狀態裡,也不是希望你用這種“狀態”對抗另外的“狀態”。 而是讓你透過這種狀態或體驗認識到你是誰,你並不是你認為中的你,從而讓你從你過去認識或執著的狀態裡走出來。 改變你的認知,去自我化,達到與你固著認知的分離,走出你的幻相,獲得自由無苦的生活,應付生活時刻出現的新情況。 ——這才是打坐、冥想的真正目的或意義。 記住,不要為某種好感覺或好狀態去修行,如果那樣就像酒鬼通過酒來獲得好感覺一樣。 你將偏離了修行的真正目的,錯失修行為你帶來的更大的成果的享用。
當前修行領域裡的部分現象
當一個人在物質世界行走到極端,他就會“跳”入精神世界。 當人們對物質找尋到極致後,最終他會移動到精神領域裡來,為什麼會這樣呢? 因為任何人向外追求,無論他們追求什麼,獲得多少,他們都不能滿足,這是他們最後來到內在的原因。 當人們在幻相裡待久了,當他們覺知到那是幻相時,他們就會開始找尋真相。這種意識到自己身在幻相,去找真相的行為,就是覺醒;這個過程,就是修行。 現在社會,物質蓬勃發展,頭腦為人類創造了極大的便利,在外在世界,人類幾乎要什麼有什麼,想如何便如何。 這種幾乎“要什麼有什麼”的生活,讓頭腦感到無聊,這種“滿足”讓頭腦感到“不滿足”。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開始有很多人折回到精神世界來的原因。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,修行的人越來越多,人們越來越重視修行的原因。 因為,“修行”是走向精神領域的一條路。 是回歸自我,貼近真相,實現真正的圓滿富足的一條路。 這條路也被叫作“道”,因而修行也被稱作“修道”。 我也是修道這條道上的人。
二元世界的現像是:人們往往不左就是右。 當人們“左”慣了時,他們很容易著“右”——當他們來到右時。 因為物質不能滿足我們,我們來到了精神世界,過去我們重彼輕此,現在我們又開始重此輕彼了。 我觀察到,現代社會的精神領域,因為對修行的重視,我們又開始“執著”修行了。 執著修行好不好? 執著修行(精神)和執著物質是一樣的。 那都是“苦”的根源。 當你執著修行時,精神變成了另一種“物質”,修行變成了另一種形態的“物質”索求。 修行的目的是讓我們感到生活輕鬆愉快,如果修行的行為沒讓我們感到那樣反倒覺得更加不輕鬆愉快,那麼,這是我們該重新審視或看待自己的修行問題了。
我看到人們在物質領域裡掙扎和在精神領域裡掙扎一樣。 他們原來在那兒苦,現在到這兒苦。 看看那些修行修的很累的人你就知道了。 修行有沒有修的很累的人? 有啊,我就見到過不少。 人們執著於修行,修行成了他們的“負擔”。 當你決定“扛”任何一種東西時,那種東西都會成為你的負擔。 “修行”也一樣。 修行不是一種東西,不像一袋大米、一堆土或一缸水一樣,你可能通過努力,從這兒搬到那兒。 不,修行不是那麼回事兒。 修行就像空氣,它在處處,你不能搬它運它弄它,對它做任何形式的功,你只能呼吸它。 把修行變成你所呼吸的空氣,而不是你要搬運的東西,這樣,你對修行的感覺才找到邊兒。 記住修行是你的呼吸,而不是你的努力。 你不用努力呼吸,你只需要自然呼吸。 不能執著修行,執著修行和執著世上任何一物一樣,那恰是反背修行的。
修行走回來的人如何看修行?
我遇到一些修行修的很苦很累的人跟我談修行,我告訴他們說,沒有修行這回事。 你該吃飯時吃飯,該睡覺時睡覺,把修行扔了。 他們不相信我的話,好像我說了假話一樣。 事實上我沒有說假話,終有一天你會體會到這“事實”。 但一個人只能相信他相信的,也只能按他所相信的去做,雖然這樣說,我並沒有改變他的想法或做法的動機,我只是“陳述”我對修行的看法。 人們會按照他們自己認為的去做,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在真相上是毫無意義的,因為他不可能相信他不能相信的。 我深知這一點,因此,大部分時間我身邊沒有一個可被我教導的人,每天,我只是把我對修行的這些認知寫出來,放在那兒,任有緣的人自己看到,自己吸收。 我不說不教,我只是一個對著空氣說話的人。
開始談修行,中間談修行,後來談修行,到底有沒有修行這回事? 沒有。 沒有修行這回事,這是修行到最後修行人的體悟。 但當你從那最源頭歸來,告訴那還沒到達源頭的人,他是不會相信的。 相信最簡單的事,需要大智慧;而相信万法皆空,則需要具有佛陀一樣的智慧。
沒有修行這回事,認識到沒有修行這回事,幾乎來到了修行的“終點”。 當我們談論什麼是修行時,我們來談談什麼不是修行? 當我們發現沒有什麼不是修行時,我們就放下了修行;而當我們真正放下修行時,我們在處處修行。 這似乎是個悖理,但卻是個實情。 關於這一點不需要你“認識到”,需要你“體驗到”。 “知道”是沒有意義的,“體會到”才算有些意義。 這是我的了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